第一次读到《大学》是在南怀瑾大师的《原本大学微言》里。其时正处于意识转变的初期,对于生命的问题很感兴趣。好奇为什么南师讲佛学会那么推崇儒家的《大学》。
当读到“在止于至善”的时候,不知道为什么,泪如泉涌。那时候也并有继续思考下去,只是这句“大学之道,在明显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尔后有定,定尔后能静,静尔后能安,安尔后能虑,虑尔后能得。物有始末,事有始终,知先所后,则近道矣。
”厥后在脑海里时不时想起。这几天读《道德经》,突然有感,想到了大学。瞬间,完全明白了那句“知止尔后有定,定尔后能静,静尔后能安,安尔后能虑,虑尔后能得。”于是,拿笔写下来,却不意,边写别流眼泪。
于是乎,有了下面的这篇乱说八道。大学之道,什么是大学,什么又是道?难到大,就是大人的大?这篇文章是曾子所著。曾子是战国时代的人,距今已经2700 多年。所以用相近时代的《易经》和《庄子》做参考。
《庄子·秋水》上说,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《易·乾》上说,利见大人。
新华字典上注释“大”为德高望重。南师在他的《原本大学微言》特意引用了《乾卦·文言》:“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休咎。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,天且弗违,而况于人乎!况于鬼神乎!“。
然后给他自己也给大下了个界说说:凡有志于学,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,皆能到达某一个水准,称之做“大人”。我小我私家把“大”明白为是大圣人,是得道的人。所以大学之道,是大圣人的道,是大圣人了悟生命真谛之后的传承。
在明显德,在亲民。明,会意通日月,表现灼烁的意思。也可作清楚,明确,神灵,睿智解,也可作动词用。
第一个明做动词,很好明白,就是明确,清楚的意思。关键是后面的两个字“明德”。
这里的明,是指明确,还是指光,还是指神灵?德又作何解?根据古文释义,有品德,恩惠,心意信念的意思。一般人会把它解作品德。
南师把它解释成用。所谓用,是指人们由生理、心理上所发出的种种行为的作用。
而且指出这个词对于研究《大学》一书,尤其是最重要的认识。确实如此,如果根据南师的这个解释,后面的全部都说的通了。
尤其是对于“定尔后能静,静尔后能安,安尔后能虑,虑尔后能得”这句话的明白。整篇大学,前面这两句是宗旨,简朴明晰的说明晰谁人绝对的真实和人性的本质。
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这句话,就是说做人的最高境界,在于“至善“。这也是人性的本质。
那么,为什么说人性的本质是善呢?这是一个思想还是确有其事?接下来,文章的后一句26个字,精炼逻辑的阐明晰一套证得的方法,即“知止尔后有定,定尔后能静,静尔后能安,安尔后能虑,虑尔后能得。”这里的知,定,静,安,虑,得,前后的因果关系很是严密。知,在于格物,什么是格物?古语里格有推究,感通的意思。
那究竟是推究,还是感通呢,或者两者兼而有之?后人朱熹把格物致知注解为“考穷事物之理”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2012年刊行的第六版也将“格物致知”解释为:“推究事物的原理,从而获得知识。
”现代科学证明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和理性,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和直觉。爱因斯言说过:The intuitive mind is a scared gift and the rational mind is a faithful servant. We have created a society that honours the servant and has forgotten the gift. 王阳明的心学上说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知己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那么,究竟谁人是正确的呢?这个时候前面关于“德”的解释的重要性就出来了。德,指的是指人们由生理、心理上所发出的种种行为的作用。
明德,就是清楚明确自己的生理,心理的种种行为的作用。那么它是内观的一个行为,而不是向外观。那么,在这里,接纳王阳明的解释就说的通了。所以,这里的知止,可以解释为当所有恶念消除,只有正念,以至于到正念也消失,头脑完全没有任何念头的时候,我们就能定,然后到达静,再是安。
那么什么是静,什么是安?换句话说,我们内观自己,消除一切念头的时候,会到达一个状态或者境界,当我们到达这个境界的时候,虑就可以得。虑在古文里就是想的意思, 简朴点就是,当我们到达了谁人状态以后,想的工具都可以实现。
听上去很玄,岂非想要什么就可以获得什么?这里如果明确什么是静和安,就知道为什么可以想就可以实现了。在这里,南师用了佛家的话来表述。
避开宗教的语言,谁人状态,其实,就是触摸到了生命的本源,也是一体的状态。也是许多现代人spiritual awakening(灵性觉醒)意识转变后体验到的,它就是一体,生命的本质,没有对立,那是唯一绝对的真实,也是这个世界的真相,万事万物都是相连的,那是真正真,善,美。当二元对立,生与死,善与恶的念头全部消失,回到生命本源的时候。
就会明白,这个世界,是个幻象,是意识的产物。所以想就可以得。佛家的《心经》上说,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就是这个意思。
观自在,就是内观自己,最后体悟一切皆是空,菩萨是对到达这个境界的人的称谓。《道德经》上也说:道可道,很是道,名可名,很是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。
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所以,其实儒家,道家,佛家,都在用种种差别的方式,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。本就是一体,也没有善可以谈,这里的至善,就是到达了无我的境界,所以,佛家宣扬慈悲心,那是因为,慈悲是最大的能量场。
因为善是我们的天性。孔子说,人之初,性本善。谁人初,不是刚出生的意思,是我们的人的天性,生命的本源,是善。
这不是一个理论,而是事实。当我们越靠近善的时候,我们的能量场也就越大。写到这里,我的头脑也明确了,为什么会听到大学开篇的这两句话的时候,会留下眼泪。
因为,二元对立的头脑不明白,可是,心听得懂,那是心的感应。其实,在许多经典里,都一直在说着类似的真实。好比,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告诉袁了凡:符箓师说,符箓灵验,只是不动念头而已,在执笔画符之前,要把万缘放下,心田一念不生,今后念头不动处,下一点,谓之混沌开基。今后一笔挥成,这道符便灵验。
凡事岂天立命,都要从无思无虑中去感格。孟子谈论立命之学,说,夭寿不贰。在我们一般人的看法中,夭折与长寿,这是两桩事情,是至二,是两个差别的极端。
当我们不起心不动念,什么是夭折,什么是长寿?这就说明,外界这一切差异对立的现象,都是从我们自己妄想,划分,执着所生起的。若不起心,不动念,这一切的差异对立,都不存在了。
所以说,我们要立命,转变自己的运气。都得要从这个地方做起。丰歉不贰,可以立贫富之命,夭寿不贰,可以立生死之命。
至于修身以俟之,修,就是把错误的行为,修正过来,这就叫做修。俟,就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等候。
不能有一丝一毫觊觎非分之妄念,不能有一丝一毫将迎攀缘的妄心。如果有这些妄念起来,皆应当把它斩除隔离掉。修学,如果到达这个田地,直接造入先天清静的境界。
这即是,真实的学问。云谷禅师厥后给了袁了凡一叠功过格,告诉他,逐日起心动念,言语造作,善则记数,过则退除。
耶稣也是悟道的大圣人,耶稣说: When you make the two one, you will become sons of man, and when you say: Mountain, move away, it will move away. 这里的二合一,其实就是把二元对立的念头去除,完全做到头脑无任何念头的时候,你要山移,它就会移动。想到自己,从小到大,学习科学,文化上也受教育于朱熹的格物致知,讲求逻辑推理分析的方法。
所以很长一段时间,就认为,一件事情,如果逻辑上差池那就是不正确的。我曾经以为儒家的谁人仁,善,礼,义,只是一种学说思想。是教养人用的。如果不是这次的意识转变,我不会切身地体会到,我们的先祖原来一直告诉我们的是生命的真相。
他们所做的所有的一切,都只是为了让我们知道,明白,体验,靠近甚至证得真理,明确人性的本质,生命的源头,然后最终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。原来,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,是这么的伟大和正确,是真正的智慧。
我们能够传承到这些,是何等的幸运。感恩!。
本文关键词:开云体育(中国)有限公司,读,《,大学,》,感悟,一点,荒唐,言,第一次
本文来源:开云体育(中国)有限公司-www.zeroand1.com